污染源库信息准确是执法工作的基础,齐全准确的信息既可以节约时间成本、提升执法效率,又为数据统计分析、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提供严谨的科学支撑。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加快推进污染源库换新工作,助力生态环境执法精准化、规范化。
一制定方案、专人负责
为持续提升行政执法精细化、精准化、智慧化、规范化水平,按照《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关于开展执法对象数据库维护工作的通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关于印发<污染源数据库维护管理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等有关要求,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制定《关于综合执法平台污染源库维护工作的方案》,分阶段分批次分类别对污染源库进行信息更新维护工作,并且安排专门的信息维护员对污染源库进行管理,做到入库有时限、出库有记录、日常完善有标准。
二分解任务、强化维护
信息维护员及时将污染源数据导出,按照所在街乡分配给各执法分队,结合污染源实际联合属地街乡,利用“固体废物综合管理系统”“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多个系统,分阶段分批次分类别对污染源库进行信息维护工作。
第一阶段完善污染源标签满足年度分级分类执法检查要求
此阶段主要是结合市局提供的《除餐饮经营单位外的排污单位列表(全市)》,对朝阳区在账排污单位进行基础信息补录、污染源标签核对、污染源剔除等。共剔除搬迁注销、重复、非朝阳管辖等企业321家;补全污染源基础信息、空间信息、排污信息、监管信息等1000余家;维护污染源标签30余家。
第二阶段按污染源类别维护分级分类级别增加污染源基础信息
此阶段是按照《污染源分级分类执法工作说明》的要求,为实现对污染源的差异化、多要素、综合性检查,在2023年实施的固定源分级分类执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除餐饮、采暖季锅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纳入分级分类外,将其他污染源分为ABCDE五个级别;另外重点对新入库的中小型医疗机构、餐饮单位等信息进行补全。截至目前共补全信息餐饮1700余家、中小型医疗机构400余家。
第三阶段全面梳理、查缺补漏对个别仍信息缺失或有误的单位信息进行补正
经过对单位的名称、地址、社会信用代码等基础信息逐一核对和反复确认,现已补正信息180余家单位。经完善后,截至目前,现存污染源信息18201条,其中A级200条,占1.10%;B级3968条,占21.8%;C级1950条,占10.16%;D级763条,占4.19%;E级158条,占0.87%;未纳入分级分类11162条,占61.33%。
三纳入考核、反向督促
将“及时排查反馈污染源信息”纳入执法平台使用考核内容,每月对各执法分队考核打分,督促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做好线下污染源排查反馈工作,及时将污染源变更(新增、搬迁、关停等)情况报信息维护人员进行更新,做到边查边报,自下而上确保信息维护更新工作顺利推进。
下一步,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从以下五方面扎实做好此项工作。
1、精准化信息录入
对于污染源单位的信息录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空间信息、排污信息、监管信息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更新。
2、动态化管理
污染源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维护。结合执法检查情况,及时对污染源单位的信息进行更新,确保数据库的实时性。
3、智能化标签维护
通过对企业进行标签精准化维护,更好地开展分级分类执法。根据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治理设施运行状况等因素,为企业打上相应的标签,便于管理和执法。
4、剔除“僵尸”企业
对于长期停产、永久关停等“僵尸”企业,及时剔除,避免对污染源库造成干扰和误导。这不仅可以提高污染源库的准确性,还可以为执法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5、加强数据安全保障
在做好污染源数据库维护工作的同时,也加强数据安全保障。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